作 者:加里·贝克尔、理查德·波斯纳
译 者:李风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来 源:摘自《反常识经济学》P161-166,中信出版社2011年版
本文共计4301字数,阅读约需要9-12分钟。
贝克尔:
在中国,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收入不均加剧了,尤其是自1980年中国开始经济腾飞后,中国的城市家庭和农村家庭之间的收入不均现象更严重了。同时,每日生活费低于2美元的中国男性、女性和小孩所占的比例大大降低了——世界银行以每日生活费低于2美元为标准来定义贫困。中国的穷人因为经济飞速发展而富裕起来了,尽管他们的收入和中产阶层以及富裕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了许多。类似的结论同样适用于印度,在过去的20年中,印度总体经济的爆炸式发展使富人和穷人之间的收入差距更大了,但是极其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却提高了。
美国政治家和很多其他领域的人都非常担忧过去25年里美国人收入不均的加剧,为了应对这种担忧,我作了以上调查。中国和印度的例子表明,收入不均的加剧是好还是不好取决于这种不均产生的根源。我认为,美国收入不均加剧的原因是有利的、合理的。
基本事实是这样的,高端技术人员和低端技术人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有增大的趋势。就教育而言,高中辍学者的实际工资(根据消费者价格指数而调整的工资)并未发生多大改变。高中毕业生的收入增长得稍微快一些,所以辍学者和毕业生之间的收入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大了。
重点是大学毕业生和研究生的收入都快速增长了,拥有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法学文凭和受过其他高等教育的人的收入增长得最快。这些造成了由于受教育程度不同而导致的收入不均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受过大学教育的和受过较少教育的人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还需要注意的是,受教育程度导致的收入不均越来越严重,对于男性和女性、黑人和白人来说,受过大学教育的女性和黑人收入增长的速度比白人男性收入增长的速度更快。因此,由性别和种族所产生的收入差距,尤其是在受过大学教育的人群中,实际上是大大缩小了。
由于受教育程度导致的收入差距变大了,更多的高中毕业生为了获得一个大学文凭而选择继续深造。这种崇尚教育的趋势越来越普及,在所有的种族以及少数族群中都出现了,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开始崇尚教育,这种趋势在女性中尤为明显。准备上大学和即将大学毕业的女性数量上升的速度如此之快,以至于大学生中女性的数量比男性还多。女性还进入高收入领域,诸如商界、法律界、医药界,而且离女性的传统职业越来越远,诸如教师、护士等职业。与男性相比,女性受教育程度更高了,尤其在黑人和在美国的拉美人中,这种现象更加普遍。
收入差距的拉大主要应归因于社会对受教育人群和其他技术人员的需求增加了。考虑到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生物技术的发展,社会对技术人员的需求增大并不奇怪。而且全球化使得全世界对来自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增加了,那些产品和服务大多出自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和其他高科技人员之手。全球化还鼓励国家转而进口产品,让来自中国和其他低收入国家的劳动力来生产这些产品,而不是在国内自行生产,因为这些并不需要太多技术。
在过去几十年中,由于社会对于高端知识人才和高端技术人才的需求增加,回大学继续深造的人所占的比例增大。这也促使更多的高中生选择上大学以获得大学学历,选择继续读研的人也越来越多。
有人可能会问,由于在过去25年中,学费增长得很快,回到大学深造的人所占的比例是否真的增加了?事实上,学费升高的主要是由回到大学深造的人增加了导致的。芝加哥大学的巴勃罗.佩纳在一篇博士论文中强有力地论证了,学费的升高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学生希望学校在教育上投人更多一些。大学在每个学生身上的教育费用增加了,这些资金的来源就是更高的学费。
这让我想起了一句妙语。教育和技术的高回报率导致的收入不均加剧不应该被认为是一种顺乎民意的进步,而应该被认为是一种不受欢迎的进步吗?资本的高收益率是经济生产力提高的标志,而这种推断完全适用于人力资本和实物资本。人力资本的高收益率产生的影响比收入不均造成的影响更大(只是在实物资本的高收益率使收入不均加剧的时候),但是这种影响越来越小,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轻男性和女性对自身人力资本投入更多时,这种影响还可能发生改变。
我的结论是,总体上看来,美国收人不均加剧是有利的,因为这些因素反映了教育和其他人力资本的高收益率。但这不能成为美国人骄傲自满的理由,因为迄今为止这种高收益率产生的影响还非常有限。如果好处如此明显,那么为什么没有更多的高中毕业生去上大学呢?为什么美国青年尤其是黑人和西班牙裔的美国人的辍学率一直保持在25%没有变过呢?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在于,美国家庭的破裂导致离异家庭的孩子没有机会掌握多少技能。人类从孩童时期开始学习认知技能,而我的同事詹姆斯.哈克曼认为,非认知技能比如学习习惯、准时赴约、工作态度,也是在人类孩童时期形成的。高中辍学者显然严重缺乏非认知技能,而那些认知技能可以使得他们获得教育和其他人力资本投资的高收益率。
所以与其为教育导致的收入差距的拉大而哀悼,倒不如把精力放在怎样提高美国青年的高中毕业率和大学毕业率上。这些举措都将面临巨大挑战,因为这些解决方案实施起来既不便宜,也不容易做到。但是,如果仅仅关注收人不均本身,将是灾难性的,因为那将导致政府对高端的技术工人的高收人征收更高的税,还有实施其他不利于这部分人的政策,这将通过抑制人力资本的投资而大大降低美国作为世界超级大国的生产力。
波斯纳:
贝克尔对美国收人不均加剧的问题进行了颇有说服力的阐述,我只补充一点,即随着社会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以及越来越倾向于精英主义,智商、精力、健康、社交能力、性格、雄心、外表吸引力、天资和运气造成的人与人之间潜在的不平等会导致收人不均加剧,这种不均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旨在减小收人不均的公共政策,比如不断上涨的个人所得税和中产阶层的补贴,有可能减少社会总财富的量,因此除非收人不均加剧成了一个社会问题,否则就不应该实施这些政策。
真的是这样吗?我认为这取决于平均收人(也就是取决于社会总财富),取决于(各阶层的)收入水平是否在提高,还取决于造成收入分配不合理的特定制度。一个社会的平均收人越高,就越不容易引起嫉妒或者社会动荡。原因在于,考虑到收人的边际效用递减,富人由于拥有极高的收人,于是他们对贫困的了解也不会太深刻。并且如果他们的收人在增加,他们更可能满足于现在的收入比过去高,而不会因别人收人增加得更多而不高兴。在我2001年出版的《法学理论的前沿》的第三章中,我列举了一些经验性证据,证明了政治稳定和平均收人的增长有正相关关系。
发达国家确实出现了越来越重的税负和收人均等化政策,而在贫穷的国家却没有出现这种现象,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贫穷的国家缺乏管理复杂政策的行政机构,再有就是这些国家拥有完善的、公平的社会准则。研究发现“邪恶的嫉妒”在农业社会非常普遍,也就是说,如果你的邻居有一个比你好的仓库,你就会想要把他的仓库烧掉,而不是尽自己的努力修建一个同样好的仓库。相比之下,“善意的嫉妒”被认为是一种竞争,能够促进经济发展。
就不合理的社会收人分配方式而言,如果该社会中产阶层和富裕阶层只占很小比例,而贫困的底层占很大比例的话,即便该社会的平均收人很高,而且工资还在不断上涨,这个社会还是很可能动荡不安的。因为大多数人不富裕,富裕阶层和中产阶层所占的比例很小,几乎没有人会支持这一收入分配方式。
美国人的平均收入很高,大多数人的收入都在增长——虽然增长得比极富裕的人慢——大多数人是中层阶层或者富裕阶层。因此,收人不均加剧没有产生明显的社会动荡,也没有多少人反对繁重的税收政策,这就不足为奇了。并且,当把非货币性收人考虑在内的话,收人不均就会比收人统计数据所表明的程度要轻一些。在一个民主的、权力至上的社会,比如美国,所有的公民都拥有一揽子平等的政治权利(选举权、宗教自由权、拒绝不合法搜查和没收的权利,等等),这些是一种所得;还有同等的政治义务,这是一种付出。富人和普通人、穷人一样,犯了罪都要坐牢,在最近被曝光的公司丑闻中,富人受到的惩罚通常会更重。
再者,收人统计数据没有体现产品和服务质量的长期优化,因此也就没有体现消费者在购买时获得的好处。只需要想想汽车、医疗保健和电子产品质量的大大提高,就明白了。美国的收人增长速度不及通货膨胀率的上涨速度,但美国人却比过去生活得更好了。他们知道这一点,这也是他们没有要求对收人进行重新分配的原因之一。
美国有一个文化特点可以减少社会动荡,那就是美国与欧洲国家不同,美国没有贵族化传统,否则遇到美国这种严重的收入不均状况会导致社会动荡。在美国,不存在富人和非富人的品位、口音和出生背景差异。富人可以购买更多更好的商品,但是他们没有表现出“高人一等”的姿态,也没有认为自己是高尚的、有教养的人而蔑视普通人。富裕阶层的人打高尔夫球,中产阶层的人也打。中产阶层的人喜欢运动,富裕阶层的人也是。
最后,美国收人不均加剧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移民越来越多,因为移民(不管是合法移民还是非法移民)的工资要比美国公民的工资少。但是移民不会把自己拿来跟富有的美国公民比较,而是与他们在原来的国家可能挣到的更低的工资相比。很多美国公民对贫穷的移民怀有敌意,而移民不会嫉妒富有的美国公民。
收人不均的这种“问题”不应该与贫困问题相混淆。我已经解释过,至少在今天的美国,收人不均问题是一个伪命题。贫困是一个真正的社会问题,因为贫困意味着缺乏足够的资源使人们过上像样的生活。把贫困问题与收人不均联系起来,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因为一个社会可能不存在贫困,但是富人与收入最低的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却非常明显——想象一下如果美国最穷的人每年赚10万美元而最富有的人每年赚10亿美元,就明白了。
贝克尔:因为在这样一个社会,穷人更可能是没有创造力的人,因为他们不具有雇主需要的能力。不可能每个人(除了严重残疾的人)都能通过充分的学习来达到会有雇主愿意雇用他的水平,所以,即使在一个像美国这样发达的国家,也存在一定数量的“不可挽救”的贫困人口,除非我们提供大量的福利——这又会使得人们普遍地不愿意参加工作。
特别声明
以上所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本公众号为非营利性平台,刊发文章仅作学术交流使用。
对本公众号原创之文章,如需转载或引用该等文章的任何内容,请私信沟通授权事宜,并于转载时在文章开头处注明来源于公众号“经济学原理”及作者姓名。未经本公众号授权,不得转载或使用该等文章。
对非本公众号原创之文章,任何商业运营公众号如转载,请向原创公众号或原出版机构申请许可。
Copyright © 2015-2022 北极创投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2022016517号-19 联系邮箱:514 676 113@qq.com